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缅怀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2日10:01
缅怀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
美国《读者文摘》封面上的张纯如。

缅怀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
张纯如墓碑上刻着中英文名字。

  【缅怀】

  天堂之门 一束鲜花献纯如

  1997年,不满30岁的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以一本英文《南京暴行——被遗忘的二战大屠杀》而轰动欧美世界;

  2004年,36岁的张纯如在加州自己的车里,以一把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世界再次为之轰动、震惊。

  世界第一次为之轰动,是因为她的著作成为第一部用英文描写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畅销书,让几乎已经“失忆”的西方世界,重新知道了南京大屠杀历史。

  世界第二次轰动,是因为这位年轻的女作家以如此极端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让她走得如此决绝?

  12年前,张纯如曾经为了写作到南京进行了20多天的实地调查。

  12年后,快报记者从南京来到她的墓前,带着南京人的问候,为她献上一束鲜花。

  这一行程,与“采访”无关。  

  来自南京的深情与问候

  出了旧金山,车轮在高速公路上飞快旋转。城市早已被抛在脑后,车窗外是延绵不绝的青山,间或有一湾蓝幽幽的水流绕过,“太美了!”记者一边感叹大自然的魔力,一边联想起纯如之死。3年前她选择了加州一条公路边结束生命,莫非正因为贪恋这里的美景?虽然不知道具体是哪条公路,但她微微含笑的美丽面庞却仿佛无处不在。  

  如今,她就长眠在一片青山里。墓园的名字叫做“天堂之门” (Gate of Heaven),位于加州的洛斯盖多,离旧金山大约一个多小时车程。

  入口处的墓园管理人员听说要找“Iris Chang”(张纯如)的墓地,立即热心地在纸上画了一个线路图。拿着图走进墓园,似乎外面的世界瞬间不存在了:眼前是一片巨大的绿油油的草坪,耳边只剩下流水的哗哗声、飞鸟的喳喳声,远处的青山在一层轻纱里时隐时现……张纯如的墓地就在其中的一块高地上。草坪刚刚浇过水,草尖上的水珠晶莹透亮,给她的墓地镶了一个银光闪闪的圈。

  墓碑上的张纯如笑意盈盈,家人为她选用了一张生前她最为满意的照片。碑上用中英文分别刻了她的名字:张纯如、Iris Chang。生前她不太能读懂和使用中文,但如今她的中文名字却成为墓碑上最显眼的文字。在名字的下方,镌刻着这样一段墓志铭:“挚爱的妻和母亲,作家和历史学家,人权斗士。”

  记者在碑前轻轻地献上了一束鲜花。如果张纯如在地下能够感知,她应该明白,这束花有着太多的深情和敬意,它不仅饱含着遥远的南京人的问候,还饱含着中国人以及全世界捍卫历史尊严、爱好和平的人士的问候!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曾经这样评价她的死:“对于纯如的父母和孩子,他们失去的是女儿和母亲;对于中国人,他们失去的是一个正直的同胞和朋友;而对于整个世界,他们失去的则是一个勇于说真话并努力让别人相信事实的人。”

  为了再现人类历史上最悲惨的一幕,张纯如在写作过程中精神备受折磨。在这样一尘不染的仙境里,一定可以好好睡了吧?

  “她永远不会被忘记”

  记者来到张纯如的墓地时,看到那里摆放了一束尚未枯萎的花。按照墓园公示的管理规定,墓地上的鲜花每周都要清理一次,显然,送来这束花的人应该就在不久前来的这里。“会是谁呢?”在此前与张纯如家人的通话中,记者了解到他们近期没有来过墓园,“或许是某个和我一样,心怀敬意的人。”

  后来在网络上,记者找到了答案并确定了自己的判断。一位来自北京的中国人,在他的博客上曾经写道:今年(2006年)11月9日是张纯如女士逝世二周年的纪念日。张纯如女士的墓地在湾区,就在我经常开车会路过的硅谷的青山里。那个墓地的名字叫天堂之门……今天下午,我来到了她的墓地,表示敬意。”虽然这篇博文上传于去年11月,但却让记者了解到,尽管素不相识,但张纯如却一直活在很多人的心里,她从来没有被忘记!

  在采访中,记者曾经看到一本美国的《读者文摘》,当期的封面人物正是张纯如,标题就是“她不会被遗忘”。

  “她去世的消息让我流泪”

  “我会永远怀念她。”在美国国家档案馆,80多岁高龄的档案研究员约翰.泰勒至今仍然记得他与张纯如第一次见面的情景,“有一天我正在办公室工作,突然有人敲门,原来是个年轻的姑娘,看起来还像个学生。她告诉我,她想查找一些有关二战期间南京大屠杀的档案,准备用英文写一本书。”

  泰勒开始还不知道这位瘦弱的女孩子身上蕴藏着多大的能量,但他极尽所能地为她提供帮助。很快,这位资深的档案研究员就被她的勤奋、聪明和执着打动了。“她经常来,每次一来就是一、两周,那么枯燥的材料,她能不厌其烦地看上一遍又一遍,还经常跟我讨论其中的一些问题。”

  因为这段合作,泰勒和张纯如成了一对忘年交,“我们经常互通电话,又时是为工作,有时是彼此问候。但很多情况下,张纯如都处于忙碌状态。记得有一次早上我给她打电话,她睡意朦胧地说昨夜工作了一晚上……”

  在张纯如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二战大屠杀》中,向一连串曾经帮助过她的人致谢,其中就包括约翰.泰勒。

  让泰勒没有想到的是,有一天他像往常一样给张纯如的家中打电话,电话通了,接电话的人是她的妈妈。张妈妈在电话里哀痛地告诉泰勒:“纯如走了!”而泰勒显然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在他的印象中,纯如是那般地热爱生活。“走了?去哪里了?”……“当我弄明白她去世了的消息后,我拿着电话惊呆了,泪水静静地流了下来。” 

  对张纯如的死因,外界最多的猜测是抑郁症。虽然是好友,泰勒却不愿去作分析,他只说,“她的压力很大。”

  如今,在泰勒的办公桌上,仍然摆放着张纯如的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二战大屠杀》。他还收集了很多有关她的报道,并一一展示给记者看。或许,这正是对好友的最好的怀念。

  “他们的污蔑太荒谬了”

  张纯如的父亲张绍进、母亲张盈盈,都是美国伊 利诺伊大学的著名教授。痛失爱女后,他们移居加州的圣何塞。尽管内心的伤痛永远无法愈合,但两位老人还是选择坚强,他们不再将精力全部投放于自己的专业上,而是接过爱女的“遗志”,成为海外华人社团中为维护抗日战争历史真相而奔走的社会活动家。同时,他们还建立了“张纯如纪念基金”,在国际社会呼吁和宣传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

  这次次采访很不巧的是,记者到达加州的时间,正好二老要赶去明尼苏达参加在那里举行的电影《南京》首映式,然后将转道伊 利诺伊去看他们的孙子——张纯如自杀时,儿子克里斯托弗刚刚两岁半。如今,这个可爱的孙子是二老最大的精神慰藉。在一通长长的电话里,张纯如的妈妈张盈盈教授与记者多次探讨南京大屠杀以及日军侵华战争在国际舞台上的应有地位,同时也坦言,“要想让西方主流社会真正重视并研究这段历史,还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做相当多的努力。”谈到海外华人对美国慰安妇议案的成功推动,她说,“这仅仅是开始。”

  从去年开始,二老连续两年以“张纯如纪念基金”的名义展开了征文活动。今年征文比赛的题目是“抵赖及其代价———反思70年前的南京大屠杀”。因为侧重要向国际社会宣传南京大屠杀真相,所以征文要求使用英文。尽管如此,在来自世界各地的文章中,也有来自中国国内的中文作品,有的作品干脆说明:我们不是为了获奖,只是为了表达对张纯如的敬意,表达对你们正义之举的支持!

  在整个通话过程中,张盈盈教授的声音一直很平缓,但在说到日本右翼对女儿的污蔑时,她抑制不住地提高了声音:“他们居然宣称纯如是中国政府的‘特务’,这简直是太荒谬了!我的女儿就是因为要写南京大屠杀,才去过两次中国,她甚至连中文都不会读……历史就是历史,想靠抵赖来否认,是绝对不可能的!”

  “今年的12月13日,我们会在南京。”张盈盈教授告诉记者,他们将来宁参加南京大屠杀新馆的开馆仪式以及电影《张纯如》的首映。

  快报特派记者 郑春平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来源:现代快报)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征集电话:(86)025-86612230 E-Mail:nj1213@vip.sina.com
联合制作:新浪网 龙虎网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