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山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1937年12月13日—1938年1月)留在南京,亲历南京大屠杀的外籍证人(不包括持日本国籍人士)究竟有多少?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谜。弄清这一问题,对于进一步收集证人证言资料,加强南京大屠杀史学研究,深入揭示侵华日军的暴行,以及客观公正地评价外籍人士基于国际人道主义,救助和保护中国难民的义举,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作用。笔者查阅诸方面资料,在分析考证的基础上,初步揭开了这一谜团。 一、“两个会”中留在南京的外籍证人有15名 众所周知,为了保护受难的南京市民,部分外籍人士曾经在南京发起成立了两个国际保护机构,一个名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一个名为国际红十字南京委员会。这“两个会”中的外籍人士有多少留在南京,亲历了南京大屠杀呢? 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成立于1937年11月19日。[1] 从11月29日绘制的一份该委员会15名成员名单中,[2] 可以得知来自美、英、德、丹麦4个国家,其中美国人7名,英国人4名,德国人3名,丹麦人1名。
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成员名单 但是,他们中的7人,即英国的福勒、希尔兹、麦凯、利恩,德国的潘廷,丹麦的汉森和美国的皮克林,在南京沦陷之前离开了南京,不能算在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之列。不过,在这一份名单中,没有将美国基督教青年会的乔治.费区和德国礼和洋行工程师克勒格尔列入,后来他俩和中国红十字南京分会副会长许传音一起,作为正式成员补入该委员会,并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在了南京。据此,我们可以基本认定,该委员会实际留在南京的外籍人士共有10人。 1937年12月13日,是南京沦陷日,也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开始之日,就在这一天,在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总部(宁海路1号),成立了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3] 美国传教士约翰.马吉先生担任主席。
这个委员会一共由17名人士组成,除副主席李春南、洛威和牧师沈瑜舒等3名中国人外,由14名外籍人士组成。不过,他们中间的拉贝、马吉、贝茨、史迈士、米尔士、特里默、克勒格尔、福勒等8人同时担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职责,在“两个会”中双重任职。其他的如魏特琳女士、威尔逊医生、福斯特和麦卡伦牧师等成员,虽然没有兼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却在国际安全区内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两个会”共有15名外籍人士留在南京。即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10人,包括马吉、史迈士、贝茨、米尔斯、特里默、里格斯、费区等7名美国人,拉贝、史波林和克勒格尔等3名德国人。国际红十字南京委员会11人,除了前述“双重任职”的7名委员(福勒在南京沦陷前离开)外,还有美国的福斯特、威特琳、威尔逊、麦卡伦和白俄罗斯的波得希伏洛夫等5名外籍人士(特威阑在南京沦陷前离开)。这些外籍人士亲身经历了南京城这段“地域般的生活”,亲身体验了日军的种种暴行,并且留下了日记、信函、照片、摄影胶片等一批重要资料。这些资料成为研究南京大屠杀的第一手书证或物证。 二、亲历南京大屠杀全过程的外籍人士有24名 据查,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共有22名外籍人士留在南京城内,2名外籍人士留在南京城外,他们经历了南京大屠杀的全过程,是南京大屠杀的直接见证者。 当时在南京城内究竟有多少外国人?时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约翰.拉贝先生最清楚。他在1937年12月21日的日记中写道:“下午2时,全体德国人、美国人和其他国家的人,也就是说全体外国侨民,在鼓楼医院门口集合,形成一个整体队伍朝日本大使馆进发,打算向田中先生呈递一封信,要求日本立即采取措施,制止日军在南京城大部分地区纵火、抢劫和肆无忌惮的有组织的破坏,制止一周来日军给这座城市造成的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痛苦,恢复这座城市的安宁、秩序和市民的正常生活环境等,在这封信中签名的共有22名外国侨民,他们是: 约翰.拉贝(德国);爱德华.史波林(德 国);克里斯蒂芬.克勒格尔(德 国);罗伯特.威尔逊大夫(美国);M.S.贝茨博士(美国);鲁哈特.哈茨(奥地利);查尔斯H.里格斯(美国);W.P.米尔斯 (美国);刘易斯S.C.斯迈思(美国);乔治.费区(美国);欧内斯特H.福斯特(美国);休伯特L.索恩(美国);约翰.马吉 (美国);克拉.波德希沃洛夫(白俄罗斯);J.H.麦卡伦(美国);伊娃.海因兹(美国);C.S.特里默(美国);明妮.魏特琳(美国);格雷斯.鲍尔(美国);R.黑姆佩斯(德 国);A.曹迪希(德 国);齐阿尔(白俄罗斯)。 上述这份名单,确认了当时留在南京城内的共有22名外籍人士,其中有14名美国人、5名德国人、2名白俄罗斯人、1名奥地利人。他们当年在南京隶属于什么机构呢?拉贝先生在同一天致德国大使馆一等秘书罗森的信函中附了一封《南京外国侨民名单》,明确无误的回答了这一问题: 南京外国侨民名单 1937年12月21日
此外,在南京城外栖霞山江南水泥厂难民营,由德国人京特博士和丹麦人辛德贝格,负责管理,曾保护了3万多难民。他们也是见证南京大屠杀的外籍人士。 图为南京大屠杀期间保护20多万中国人生命的外籍人士 三、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曾进出南京的外籍人士有15名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曾进出南京城,目睹大屠杀惨案的其他外籍证人有两部分人士,一是外国记者,二是外交官。 当年滞留在南京的外国记者有5名,他们是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的司迪尔、《纽约时报》的德丁、美联社的麦克丹尼尔、路透社的史密斯及美国派拉蒙公司的门肯。他们留在南京的目的是要报道日本人占领南京的情况。 这些外国记者亲眼看到了大屠杀惨景。德丁记述道:“15日,广泛巡视市内的外国人,看到所有街巷内都有平民的尸体,其中有老人、妇女和小孩,特别是警察和消防队员,更为枪杀的对象。死者很多是用刺刀刺死的,有的是用极其野蛮的手段杀害的。由于恐惧慌忙逃跑的和一旦落后在大街小巷被巡逻队抓到的,不问是谁,都被杀害。”“15日记者在12小时中,就曾三次目击集体屠杀俘虏。”[4]司迪尔记述道:“在整个城区和市区的马路上,到处可以看到有平民的尸体横陈,”“当时发生的情况,竟如同宰羊一般,究竟有多少军人和多少平民被杀,难以说得清楚。”[5]史密斯记述:“将近中午(14日)的时候,日本的军队在许多地方组成6人到10人的小分队。他们摘去了徽章挨家挨户的搜刮抢劫。中国士兵主要是抢劫食品,而日本人则什么都要,他们把该城洗劫一空。”“许多年轻妇女和姑娘在住所被绑架。她们出了什么事,就不得而知了,因为后来就再也没有见到她们了。”[6] 对于日军在南京大肆屠杀,记者们意识到这是一个重大的新闻,但南京与外界的联络已经彻底中断,留在南京已无作用。14日,德丁驱车想去上海,但到句容即被日军挡了回来。日本人一方面竭力封锁消息,害怕大屠杀真相外传,另一方面又不喜欢在南京的第三国旁观者,日本当局曾于12月9日,向所有驻华大使馆发出要求,要一切外国人立即离开南京。[7]12月15日,德丁、司迪尔、门肯、史密斯乘船离开了南京。 登上美国炮舰瓦胡号后,司迪尔立即把南京大屠杀的消息,以“日军杀人盈万”为题,拍发给《芝加哥每日新闻》,由于时差,12月15日的《芝加哥每日新闻》刊登了他的报道。[8]司迪尔成为报道南京大屠杀消息的第一人。12月17日,瓦胡号炮舰到达上海后,德丁拍发出他的新闻稿,12月18日的《纽约时报》在显著位置刊登了他的报道——《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俘虏全遭杀害;日军在南京的暴行扩大》。因此,可以认定,最先完整的称谓南京大屠杀一词的是《纽约时报》。 最后一个离开南京城的外国记者是麦克丹尼尔。12月16日,他才登上日本驱逐舰驶往上海,比其他外国记者多在南京待了一天。他在中国残破的首都,看到了更多的尸体。在他经过一长列双手被捆绑起来的中国人的队伍时,有一个人跑出来,下跪要求麦克丹尼尔救他。“我不能做什么,”他写道,“我对南京的最后记忆就是——垂死的中国人,垂死的中国人,垂死的中国人。”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曾有10名美、英、德国外交官冒着生命危险重返南京城。他们是德国大使馆一秘罗森博士、行政主管沙尔芬贝格和许尔特尔;美国大使馆代办阿利森和埃斯皮、麦法迪恩,英国大使馆的领事普里多.布龙、陆军武官洛维特.弗雷泽上校、空军武官温.康曼德.沃尔泽中校和杰弗里领事。 最先想返回南京城的是德国大使馆的3名外交官。1937年12月18日,罗森、沙尔芬贝格和许尔特尔乘坐英国蜜蜂号炮舰到达南京外围的长江江面上,但“一直待在与南京近在咫尺的地方不能进城,”为此,罗森博士于12月19日专门给拉贝先生发了一封电报告知。[11]但他们最终还是未能在南京上岸,因为日本人不希望有第三国外交官人员见证南京大屠杀实况。 实际上,在南京沦陷后,最先进入南京城的是美国大使馆的3名官员。[12]阿利森先生、埃斯皮先生和麦法迪恩先生乘坐美国军舰“瓦胡”号,由上海出发,于1937年12月31日抵达南京,但日本人不允许他们上岸。这些聪明的美国人乘船继续开往长江上游的芜湖,并于1938年1月6日,从芜湖来到了南京。这些美国外交官的到来,给拉贝等留在南京的外籍人士带来了心理上和安全上的依靠。第二天,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立即将18个加封的包裹存放到美国大使馆,其中主要是救济难民的资金。同日,还给阿利森先生寄去了自1937年12月13日日本兵侵占南京后,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提交给日本当局的抗议信副本等3套文件。 这些美国的外交官在南京曾亲身体验日军的暴行。例如,1月27日,美国大使馆代办阿利森先生,被一名日本兵伸手打了耳光,此事立即通报了华盛顿。1月28日,美国和英国的媒体迅速作了报道,在强大的国际舆论面前,日本人向阿利森先生作了道歉。[13] 德国外交官来到南京的当日,就发现了自己留在南京的东西被劫,罗森博士的汽车被偷。德国大使馆行政主管沙尔芬贝格在拉贝的陪同下,去看了他在高楼门38号的住宅,那里一片狼藉,包括他特别喜爱的大礼帽和40条领带在内的物品全部被劫掠。他在1938年1月13日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城内的房子绝大部分被日本人烧毁,……到处是残垣断壁,景象十分荒芜。”[15]罗森博士还于1月13日驱车去城外的中山陵园察看,但在返回的路上,被日本大使馆的福田领事和日本军官拦住,质问他为什么不服从日本军方的命令,在城外逗留,罗森勇敢的回答说,他从没有许诺过要服从日本军方的命令,作为一名外交官,他要求能够从事自己的事务,尤其是因为他准备查实在南京的德国人财产被日本人毁坏到了何种地步的时候。[16] 1月16日,罗森博士还与拉贝一起驱车在城里看了很多地方,他们非常沮丧地回来,因为他们发现“日本人在这里造成的破坏真是罄竹难书。”“太平路从前是主要的商业街道,是南京人的骄傲,这条街夜晚的霓虹灯可以与上海的南京路相媲美,如今它已变成一片废墟,一切都烧光了,再也没有一所完好无损的房屋,左右两边全是瓦砾场。以前的娱乐区夫子庙连同茶馆和大市场,同样被完全毁坏了。目光所及,全是瓦砾废墟!”[17]罗森博士曾多次将他在南京的所作所为,书面报告给德国政府。1990年,德国国家档案馆解密了一部分二战期间的档案时,其中包括了罗森当年在南京的报告书,曾引起了国际舆论的极大关注。 英国外交官在南京也目睹了日军的暴行。例如,1月12日,英国大使馆的领事普里多.布龙和弗雷泽上校、沃尔泽中校3人,与德国大使馆一秘罗森一起,“前去察看英美烟草公司帕森斯先生的住宅时,发现一位中国妇女的尸体,一根高尔夫球棒从下部直接插进这位妇女的躯体。”[18] 综上所述,当年身在南京并亲历了南京大屠杀的外籍人士共有39名。其中,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在南京的外籍人士有24名,15人担任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或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委员,他们经历了南京大屠杀的全过程。此外,在南京大屠杀期间进入南京城一段时间,也曾亲眼目睹日军暴行的外籍人士有15名。在39名外籍人士中,持美国国籍的有22人,德国国籍的有9人,英国国籍的有4人,白俄罗斯国籍的有2人,丹麦和奥地利国籍的各1人。在这些人士中,当时在南京从事外交官职业的有10人,商人(工程师)10人,牧师6人,记者5人,教授4人,医生(护士)4人。他们虽然国籍不同、职业不同,经历南京大屠杀的时间有长有短,但都是南京大屠杀历史最重要的证人。 作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 2005年7月22日 注释: [1]、(德)《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年8月版第92页。 [2]、(德)《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年8月版第120页。 [3]、(德)《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年8月版第170页。 [4]、[9]、《纽约时报》,1937年12月18日。 [5]、[8]、《芝加哥每日新闻》,1937年12月15日。 [6]、[7]、《抗日战争研究》,1991年第2期。 [10]、《芝加哥论坛报》,1937年12月18日。 [11]、(德)《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年8月版第240页。 [12] (德)《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年8月版第361页。 [13]、(德)《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年8月版第519页。 [14]、(德)《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年8月版第386页。 [15]、(德)《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年8月版第421-422页。 [16]、(德)《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年8月版第399-400页。 [17]、(德)《拉贝日记》,江苏人民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年8月版第419-420页。 [18]、(德)罗森报告书:《南京局势及日军暴行,1938年1月15日,南京》。 | |||||||||||||||||||||||||||||||||||||||||||||||||||||||||||||||||||||||||||||||||||||||||||||||||
(来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