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浅析关于日本教科书弱化南京大屠杀史的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5日23:49

  浅析日本教科书弱化南京大屠杀史的表现手法及其动因

  朱成山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南京)

  如果对战后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作一个纵向考察,人们不难发现,南京大屠杀始终是其焦点问题之一。从战后日本教科书曾一度涉及南京大屠杀,到1956年以后由于教科书审定,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有关记述从教科书中全部消失;从1974年版高中、1975年版的初中用历史教科书中又开始出现南京大屠杀的描述,到1982年日本文部省修改教科书,引起国际公愤,“近邻各国条款”的产生;从1984年4月开始使用的共计十三种教科书中,有十一种明确记述了日军南京大屠杀,到去年日本政府批准右翼团体编撰出版新编历史教科书的出笼,提出所谓的南京大屠杀“疑问说”和“争论说”⑴,把弱化和淡化南京大屠杀史推向极致。怎样表述南京大屠杀史,已成为衡量日本对教科书修改是“改善”还是“改恶”的晴雨表之一,也是日本否定侵略史的风向标之一。

  多年来,日本在修改历史教科书问题上,弱化与淡化南京大屠杀史的具体表现手段有哪些呢?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南京大屠杀的称谓上,回避“屠杀”与“大屠杀”的质的定性。在日本教科书中,一般均把“南京大屠杀”称为“南京事件”。如果把“南京事件”这四个字作一个字面上的分析,“南京”是地名,而“事件”则是一个中性词,而“南京大屠杀”关键词在于“大屠杀”。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在咬文嚼字,而笔者认为,“南京大屠杀”这一概念是战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法的定论”⑵,而“法庭判词”和“法学用词”一般是严谨的,毋庸质疑的。或许有人辩解,“南京事件”的表述是一种省略的简单的提法,笔者认为,对历史问题的任何简单提法都不能删去本质的定性,如“广岛原子弹爆炸”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事件,可简略地称为“广岛原爆”、“长崎原爆”,但不能简称为“广岛事件”、“长崎事件”。此外,除日本外,中外舆论界、史学界、教育界、文艺界,均对这一历史事件称谓为“南京大屠杀”,而日本历史教科书中把“南京大屠杀”称之为“南京事件”,绝非一种简称,而是蓄意回避“南京大屠杀”的实质,淡化了这一历史名词的“冲击力”。其实,日本的一些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如《新日本史》也曾明确表述为“南京大屠杀”。但在1980年和1983年的两次审查中,日本文部省审查官对此意见是:“宜用南京事件,避免使用大屠杀一词。”尽管如此,一些出版社仍坚持在教科书中使用“南京大屠杀”的表述。

  第二,在南京大屠杀涵盖的内容上,回避“强奸、焚烧和掠夺”等几个方面的主要暴行。按照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判决,南京大屠杀包括“屠杀”、“强奸”、“焚烧破坏”和“掠夺”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并逐一作了“数量上”的明确认定。⑶而在日本历史教科书中,一般均把南京大屠杀的内容局限在“屠杀”范围,而掩盖“强奸”、“焚烧”和“掠夺”另外几个方面的主要暴行。也许有人会说,相对于30多万条人的生命被剥夺,其它三个方面的暴行显得较弱,不能并列而举。笔者认为,在“日军攻城的一个月内,(南京)市内就发生了2万多起强奸轮奸的暴行”⑷,这是自人类文明史以来绝无仅有的,如此大规模的强奸暴行,难道还弱吗?城市是文明的成果,南京又是座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有三分之一的建筑被烧毁”⑸,难道还弱吗?等等,不一一而举。问题出在总有那么一些不尊重历史事实的日本人,要处心积虑地淡化加害的历史。例如,高中《日本历史》原书稿这样写道:“占领南京时,日军杀害众多中国军民,进行强暴妇女,掠夺和放火。这作为南京大屠杀,遭到谴责。牺牲的中国人可达20万。”但日本文部省的调查官却要求修改,结果就把“强暴妇女,掠夺和放火”以及“二十万”的人数都删除了。

  第三,在南京大屠杀的“屠杀数字”上,尽量避重就轻地缩小再缩小。大凡对这段历史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南京大屠杀的“屠杀数字”不是中国人现在才提出来的,也不是中国人强加给日本人头上的,而是战后“两个法庭”调查确认的,历史早已作了定论,是“国际认定”,而非某国政府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的认定;是“法的认定”,而非某国某个学者的学术认为。而日本历史教科书提出的“多数的平民”,这个多数是多少?是“30多万”,还是“20多万”?还是日本右翼势力提出的所谓“4万人”⑹、“1—2万人”⑺ 、“3000至6000人”⑻、“47人”⑼?自80年代以来,在对待南京大屠杀数字问题上,日本国内始终有一种奇谈怪论,例如“中国政府认为是××万”,“中国方面认为是××万”,“东京审判××万”、“ 日本认为是×万”、“×千”、“×十”,把南京大屠杀这一严肃的历史问题作为中日间讨价还价的“皮球”,热衷于纠缠屠杀人数的精确性,把历史上早已以法律形式定案的“数字”问题,作为一般的学术问题来辩论和争执,借学术研究之名,行矮化历史之实,因此,所谓在史学界还存在着“疑问”和“争论”,充其量不过是日本国内持有种种历史观的人们不同的看法而已。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即将投入使用(2002年4月)的日本初中社会科教材中,原来有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记载的六家出版社,除一家外,其余五家全部消失了“数字”。

  第四,在南京大屠杀的屠杀原因上,回避了“有组织有计划有阴谋的犯罪行动”的根本原因。日本历史教科书在涉及南京大屠杀的原因时,认为是“遭到中国军队猛烈抵抗”后的战斗行为。例如,高中《世界史》教科书修改时,文部省调查官坚称,“南京大屠杀这件事的真相不是还没有最后调查清楚吗,不是还有铃木明的观点嘛……占领南京的日军,在时间幅度上不是也含糊不清嘛,虽说杀死很多非战斗员,也应该有很多军人。”结果这部分书稿被改为:“遭到中国军队猛烈的抵抗,日军损失也很大,于是激情的日军在占领南京时,杀害了许多中国军民,遭到国际上的谴责。”这实际上是贼喊捉贼,把大屠杀的责任转嫁到中国军民的头上,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认定的南京大屠杀是“一起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罪恶行动”大相径庭,相差甚远,目的是极力回避对平民和俘虏屠杀的国际犯罪行为的认定,回避了“集团犯罪”和“国家犯罪”的实质。

  那么,日本政府及其右翼势力在历史教科书中恣意弱化和淡化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意图又何在呢?不妨对其动因作一些分析。

  其一,寻找否定历史定论的突破口。众所周知,南京大屠杀问题在战后已经通过法律的形式,作了历史的定论,作为二战史上的特大惨案之一留于后代,以史为鉴。首先,作为“东西合璧”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与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一样,对二战中祸害人类的法西斯行为,进行了正义的判决。在这个国际法庭上,南京大屠杀作为专案审理,在其判决书中,用两章(一章为“攻击南京”、一章为“南京大屠杀”)的篇幅作了明确的判定。该法庭不仅对南京大屠杀的目的作了明确判决、认定,而且对南京大屠杀时间、屠杀的人数、强奸犯罪的数量、对古城破坏的程度,以及大量掠夺公私财物等均作了具体的判定,并判处南京大屠杀罪魁祸首、甲级战犯松井石根绞刑。与此同时,中国南京军事法庭,也对参与南京大屠杀的乙级、丙级日本战犯谷寿夫、向井敏明、野田毅、田中军吉进行审判,在对886个案件的具体审判的基础上,对南京大屠杀“杀、烧、淫、掠”暴行进行了明确认定。应当说,无论按照国际公法,还是国际私法,这“两个法庭”的审判结果是有效的,日本政府也在1951年9月签订的《旧金山和约》中,宣布“日本接受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各同盟国法庭在日本国内和国外判决之结果。”可是在事隔几十年后,日本公开对东京审判法庭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结论提出种种“疑问”和刁难,制造了许多谎言,并直接反映到历史教科书中来,无非向日本的青少年传达这样一个错误信号,即战后法庭对历史的认定“不公正”,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审判”,是“强加给日本的”,是可以表示“疑问”和“争论”的,“东京史观”是“仇视日本”的,等等。他们的思维定势是,假如历史上早有定论的南京大屠杀都可以被推翻的话,那么,否定其它的侵略历史更不在话下。

  其二,精神上“不服输”、“不认罪”的外在表现。日本历史教科书中弱化和淡化南京大屠杀等侵略历史,其实是日本在战败投降之际,一部分顽固不化的军国主义分子提出的“一亿人玉碎”计划,在新形势下的翻版,是日本政治家扬言“战后政治总决算”计划的一部分,归根结底是“皇国史观”在其头脑作祟。在他们看来,1945年8月15日不是“战败日”,而是“终战日”。何为“终战日”?意即为战争结束日,并不是日本的战败和投降。一些受过战前“皇国史观”毒害的人,长期陷于一种依靠美化侵略历史来寻求“虽败犹荣”心理平衡的精神构造,除了自欺欺人外,他们还打着“正确传授历史”的幌子,把手伸向年青一代,对下一代隐瞒、歪曲历史的真相,热衷于“精神贩毒”。 例如,藤冈信胜指出南京大屠杀是“为了在日本人中植入‘自虐史观’的最大的‘教材’”;田中正明则叫嚷“日本高中、初中,最近还有小学的历史教科书,并列了20万、30万的庞大的数字,敲锣打鼓地推出南京大屠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样的反日、自虐而且敌视祖国日本的虚妄教育如果继续下去,忧虑‘必定亡国’的人恐怕不会是我一个了”。

  其三,集体癔症的集中体现。随着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一些人的“日本民族优越论”再度抬头,“新国家主义”和大国意识膨胀。他们错误地认为,承认侵略与加害的历史,是“自虐史观”、“反日史观”和“黑暗史观”,向亚洲国家谢罪行为将会影响日本的“形象”,妨碍日本成为“政治大国”,在国际新秩序中难以发挥“领导作用”,因此要集体“忘却”加害的历史。日本自由历史观代表人物藤冈信胜说:“‘南京事件’本来就不是历史教育的课题,而是现代国际政治问题”⑽。日本明星大学教授高桥史郎则露骨地指出:“南京大屠杀的曝光是美国在战后精心策划的对日本人洗脑计划的一部分,是要剥夺日本人的自尊心,给日本人印上罪恶意识,结果使日本的青少年普遍抱有自卑感,受到欺侮不敢反抗,却自查自杀”。⑾

  其四,弱化的目的在于否定。日本为何要处心积虑地在教科书中弱化和淡化南京大屠杀史实呢?答案是肯定的,其根本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否定南京大屠杀,最终从教材中删除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述,从日本青少年一代的记忆中抹去这一个“污点”。日本右翼人士对此直言不讳。他们在大阪国际和平中心召开“20世纪最大的谎言——南京大屠杀彻底检证”集会,甚至危言耸听地煽情说:“现在日本凋落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制造出根本就不存在的‘南京大屠杀’,在日本人的心中种下先天的罪恶感的‘东京审判’及其史观”。

  ⑴、《新历史教科书》 日本扶桑社 2001年版。

  ⑵⑶⑷⑸、张效林译:《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书》五十年代出版社 1953年版。

  ⑹、秦郁彦(日):《南京事件》 日本中公新书 1996年版。

  ⑺、板仓由明(日):《南京事件》 日本图书刊行会 1999年版。

  ⑻、亩田正己(日):《歪曲的史实》 日本阁文社 1996年版。

  ⑼⑽、藤冈信胜(日):《屈辱的近现代史》 德间书店 1997年版。

  ⑾、高桥史郎(日):《丧失的历史》 日本综合法令 1997年版。

  作者简介:朱成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研究员。

  通信地址:中国南京市水西门大街418号

  邮 编:210017

  电子信箱:chsh001@sohu.com zhchsh3362@sina.com

(来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征集电话:(86)025-86612230 E-Mail:nj1213@vip.sina.com
联合制作:新浪网 龙虎网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