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南京为历史铸一口和平大钟(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25日18:29

  朱成山

  南京的历史将增添这样一页记载:

  2003年12月12日,南京迄今最重、最大的一口铜钟——“和平大钟”,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正式落成。

  12月13日,在悼念南京大屠杀30多万同胞遇难66周年仪式暨南京国际和平日集会上,“和平大钟”被正式撞响。

  这是一口具有历史意义而又面向未来的大钟,其铸造的背后,有着一连串曲折动人的故事,凝聚着海内外许多爱国人士的关心和智慧,笔者作为这口大钟铸造的主要策划和设计人之一,特披露铸钟过程中的二、三事,以飨读者。

  一耗费8年时间铸成的大钟

  为南京大屠杀历史铸一口大钟,告慰30多万遇难同胞,警示后人的工程,起步于1996年。

  1996年12月,在筹备悼念“南京大屠杀30多万同胞遇难60周年合肥史料展”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与合肥某文化公司商定,由该公司捐资30万元,制作一口重达60吨“警世钟”,悬挂在南京馆内悼念广场上。从1997年初起,由南京金陵古青铜艺术研究所负责,正式制模,进入了紧锣密鼓地铸钟前期筹备之中。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合肥某文化公司因领导人士变动,使铸造大钟一事搁浅。

  苍天不负有心人。正当我们一筹莫展之时,旅日华侨中日友好促进会秘书长林伯耀先生来南京,当听说此事后,认为此钟有着特殊的意义,并表示由他本人出资30万元,捐助我们完成警世钟的铸造。我们派人专程去了北京,争取到了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的“警示钟”的墨宝。我们还请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齐康教授设计,并在纪念馆内悼念广场上建造了一个造型独特的钟架。正当我们热火朝天地铸造警世钟时,为纪念香港回归,下关静海寺也在铸造一口警世钟。为了不使一个城市出现两口警世钟,经南京市有关领导的协调,我们这口大钟中止了铸造。

  纪念馆的悼念广场上,兀自矗立着一座没有钟的钟架,一晃就过了8年。

  2002年12月,南京成功举办悼念南京大屠杀30多万同胞遇难65周年暨南京国际和平集会,铸造一口和平大钟的事重又提上议事日程。

  二可敬的爱国老华侨们

  纪念馆内的这口大钟,似乎就是与一批旅日华侨们有缘。

  1996年铸钟遇到经费困难时,他们热情相助,慷慨捐赠。事隔8年后,听说纪念馆又要铸钟后,爱国侨胞立即奔走相告,迅速成立了“旅日华侨捐助南京和平大钟委员会”,筹资帮助铸钟。

  这批热心的华侨们的领头人,是神户华侨总会名誉会长林同春先生。1935年,林同春不满10岁,便东渡日本。他到日本不久,日本侵华战争爆发。林同春与许多侨居在日本的华侨一样,处在敌国人的位置上谋生存,经受了外人的侮辱与磨难。大概正是因为背井离乡,饱受歧视,他对祖国的感情特别深沉。几十年来,林同春先后为中国留学生、华侨社会及祖国捐赠近5亿日元之多,几乎国内每一次大的自然灾害都有着他的慷慨解囊。1985年,林同春先生出资,策划并组织了“中日青年友好汽车驰走活动”,在中日友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95年,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他又策划旅日华侨在北京卢沟桥修建一个纪念碑。他说:“友好,并不是一味的俯就对方,特别是中日两国之间曾有过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所以,中日友好是要建立在正视历史的基础之上。”基于这样的认识,这位旅居东瀛近70年的老华侨,此次又担任了“旅日华侨捐助南京和平大钟委员会”的委员长,带头将第一笔铸钟款寄到了南京。

  捐助南京和平大钟另一位热心人,是日本华侨中日友好促进会秘书长林伯耀先生。这是一位对中国抗战史研究有着特别贡献的老华侨。几十年来,他参加过中国赴日劳工问题的调查,协助花冈事件诉讼和东史郎诉讼,资助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赴日作证,以及南京大屠杀史料赴日展览,在日本帮助收集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资料等等。他对历史调查研究的执着精神,不仅在日本华侨界绝无仅有,就是连一些专门从事历史研究的人员也自叹莫如。正因为如此,林伯耀先生认为,在南京纪念馆内铸造一口和平大钟,警示人们莫忘历史、开拓未来是极为有意义的事情。所以,他不厌其烦地穿梭于华侨界,促成一批华侨们共同捐资铸钟。

  像林同春、林伯耀一样,为铸造南京和平大钟出力的老华侨们还有:李有焕、林有志、张仁猛、陈上梅、林康治、黄耀庭、刘友荣、王著炳、任政光、石雅之、林文明、刘义康等14人。他们分别侨居在日本东京、京都、福冈、神户、横滨、函馆、姬路等城市。

  三为大钟鼎力的三个名人

  现年70多岁的齐康教授是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他是和平大钟钟架的设计师,也是纪念馆一、二期工程建筑总设计师。头发如银丝的齐康教授至今清楚记得,日本兵曾在金陵大学内用刺刀顶在他父亲的胸口上,是美籍教授贝德士斥退日本兵,救了他的父亲。正因为如此,他对纪念馆有着一份难以割舍的感情,10多年来,他为纪念馆所有设计不收分文,全部奉献。在为大钟设计钟架,初始时准备设计成一座钟亭,齐教授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打破传统的设计模式,设计成一座名为“倒下的300000人”的抽象雕塑,即用3根黑色的三棱柱,上部有5个“00000”,组成了“300000”的数字,中间挂钟的梁设计成一个“倒下的人”字形,使得钟架具有特殊的含意,成为一座造型独特的抽象雕塑。

  现年80多岁的王钟泉先生,是金陵古青铜艺术研究所老所长,人称南京“钟王”。他先后铸造过700余口青铜钟,数以千计青铜器。几十年来,王老亲手设计铸造了许多青铜钟:苏州寒山寺青铜大钟、日本仙台福聚院青铜大钟、北京“中华世纪钟”、南京静海寺警世钟、鼓楼太平大钟……,而老人余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要为被侵华日军杀害的30多万同胞塑造一口大钟,因为在王老的父辈亲人中,就有被侵华日军侮辱和杀害的。用王老自己的话说:“我们铸造和平大钟,是为了教育子孙后代牢记中华民族这段屈辱的历史,同时也是为了向世界传达我们热爱和平的呼声。”

  现年90多岁的启功先生,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馆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老人虽然抱病在床,但听说南京要铸造和平大钟,欣然应邀,题写了“和平大钟”4个大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功效。

  铛!铛!!和平大钟特有的深沉、洪亮、绵长的声音,对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30多万冤魂是个告慰,对淡忘南京大屠杀历史的人是个警醒,对妄图否定南京大屠杀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是拷问和敲打,对热爱和平的人们来说是一种共鸣!

  和平大钟必将和南京大屠杀史实一样,留给历史,流传后人。

  本文作者系南京国际和平研究所所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研究员 原文发表于2004年第二期《华人时刊》

(来源:南京国际和平研究)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征集电话:(86)025-86612230 E-Mail:nj1213@vip.sina.com
联合制作:新浪网 龙虎网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