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平研究员在“论坛”上发言 步平 这些年来,每到今天这一时刻,南京的市民都会用种种方式悼念在日本侵华战争中被屠杀的我们的同胞,坚定我们“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信念,表达我们对侵略战争的谴责和对世界和平向往的感情。南京市民的这一举动,已经得到了亚洲和世界各国人民的认同。 不过,近年来,我们也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即认为历史认识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重要的因素,因此我们是不是应当回避与搁置历史认识问题来发展今天的中日关系。如果按照这一逻辑,我们今天的论坛似乎就成了中日关系发展的障碍。 中日民间关于历史认识问题的分歧,确实对两国关系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日本的右翼与保守势力结合,通过否认侵略历史事实的言论煽动民众的情绪,推动政治的右倾化是产生消极影响的根本原因。至于从民间的层面解决历史认识问题的努力,不仅不能破坏中日关系,相反是促进中日关系向和平与发展方向前进的积极的动力。而且,历史认识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不是一纸命令就能够回避与搁置的。何况对于发生在对方国家的根本原因,更不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所能够左右的。解决历史认识问题,需要的是确立正确的理想与目标,我们在这一方面应当有所作为,而不是回避与搁置。南京市每年举行的这一活动,就是解决历史认识问题的积极举措。 通过我们多年来对两国民众关于战争历史认识的研究,感到目前最需要解决的是民众层面的问题,是促进两国民众在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以及历史观这三级领域中进行相互理解与交流的问题。目前,中日两国的人口的60%以上没有经历过战争,多数人关于战争的历史认识是建立在历史教育和口传身受的影响的基础上,这就造成了双方的民众对战争历史的理解与认识上的相当大的距离。关于日本历史教育的问题,我们大概是有所了解的,应当说是有很大的缺陷与偏差。不过,人们平时比较关注的是日本右翼与保守势力的动向,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他们的否认侵略战争责任的历史观,而有时忽略占人口大多数的民间的历史认识。其实,民众层面的历史观与右翼和保守势力的历史观之间还有很大的不同。右翼和保守势力的否认侵略战争责任的历史观当然必须批判,但是,我们不可能把解决历史认识分歧的基点放在改变右翼的历史观上,或者说,改变他们是不可能的。重要的问题是通过两国民众之间的历史事实的互相介绍,历史记忆的相互交流和历史观的相互影响而达成共同的历史认识。 之所以提出达成共同历史认识这一命题,是基于对日本社会力量的分析。对于日本社会的基本力量,不是用“左”和“右”两个概念就可以概括的,不可忽视的是介于左右之间的占人口多数的中间的力量。对日本战后的发展起了重要影响的和平主义思想其实也植根于这一中间层。当然,由于没有得到客观正确的关于战争历史的教育,他们一般来说是站在战争被害的立场上理解战争和反对战争的,也是站在战争被害的立场上进行和平运动的,这一立场很难为中国的民众所认同。不过,客观地讲,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与坚持大东亚战争历史观的右翼和保守势力不同。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一部分市民团体开始意识到日本的加害的责任而进行了种种的努力,包括在日本社会进行的关于中国战争被害者的诉讼。这是在给两国民众的历史认识创造相互理解与交流的机会。今天来到论坛的日本朋友们,基本是站在这一立场上的。 谈到民众层面的历史认识的交流,我想把南京与日本的广岛做一点比较。 众所周知,广岛是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地方。在广岛市内漫步,在街道上,在校园里,在公园中,随处可见纪念原子弹被爆者的纪念碑。每年一到八月,当地甚至全日本的报纸的主题都会放在原子弹爆炸上来。在广岛不仅有以悼念原子弹被爆为主题的和平公园和和平资料馆,不仅把当时唯一残存的建筑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去年还专门建设了巨大的原子弹被爆者祈念馆。每年的8月6日,在广岛都要举行隆重盛大的纪念活动,届时全城停止工作默哀悼念。广岛的人们认为作为第一个遭受原子弹爆炸的城市的居民,比任何人都有资格呼吁销毁核武器和制止战争,比任何城市都有资格倡导和平。 十多年前开始看到这些现象的时候,对于给中国和亚洲造成了巨大伤害的日本如此地强调自己的被害,我作为中国人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而且为此与日本同行进行过讨论甚至争论。因为在我们的历史记忆中,中国才是战争的被害国,日本不过是战争的加害国。南京才是我们战争被害的象征,战争的加害国有什么资格讲自己的被害?但是后来我几次到了广岛,认真了解了广岛的被爆后,开始有了新的认识。因为在广岛的原子弹爆炸中,遭受了巨大苦难的是毫无罪责的妇女和儿童。当看到那些妇女身上被热辐射灼伤的令人颤栗的伤疤的时候,当看到天真烂漫的孩子死后留下充满稚气的玩具的时候,我们确实意识到了战争的恐怖和残酷。日本民众的反战意识和和平理念基本是从这一立场出发的。当然,我们有理由批评他们关于加害认识的淡薄,但是没有理由拒绝他们对于战争的谴责和对和平的期望。我想,这是我们之间交流历史认识的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我感到,如何让我们南京的战争体验,让南京人的战争认识影响日本以及世界各地的民众,确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的课题。这一课题的重要意义不仅仅是用简单的控诉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战争体验,不仅仅是把我们的认识停留在感性的阶段,而是提升到与世界人民共同建立反对侵略战争和维护和平的机制的高度。 对于能否建立共同的历史认识,至今仍有不同的甚至对立的意见。由于交流条件和语言的限制,中日两国民众对对方的情况确实有许多模糊的认识甚至误解。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好感”与“恶感”不足以成为我们确立科学的理性认识的基本条件。我们强调的21实际的国际关系中的相互理解,是指在充分了解对方基础上的深层理解。 尽管创造相互理解与交流的环境需要时间与条件,但是唯有这样才能有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在解决这一问题上,需要对我们的民众的历史认识的缺陷和偏差多一些引导,少一些指责;而对日本民众的历史认识的缺陷和偏差,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急躁。 不久前,我和我的同事们曾经到韩国的济州岛,访问那里的“四三研究所”。原来,从1948年开始,美国驻军曾经以“共产主义的危险”的借口屠杀了3万多岛上的居民,占当地人口的8分之一。还令我吃惊的是,岛上的许多人知道南京,认为在战争被害的问题上,他们与南京的民众是同呼吸,共命运的。从这一点,我更深切地感到南京在促进亚洲民众的历史认识上具有的特殊的地位。 去年的8月,我在日本的广岛参加了当地举行的许多活动,在讲演会上,我的报告题目是《从广岛到南京》。当时我说:我希望对战争有深切的被害意识的广岛的人们到南京来看一看,日本民众只有到了南京,才能够对战争的性质和残酷程度有更全面的认识,才能够理解中国民众对战争的憎恶和对和平的向往。那么,在今天的论坛上,我也想对南京和我的同胞们说,我们也要从南京走向广岛,走向世界,让我们同世界各国的爱好和平反对战争的人们一起,建设南京这一和平的城市。 本文作者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 ||
(来源:南京国际和平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