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山 什么是和平?这个看似简单的概念,其实要给出圆满而准确的答案也并非容易。 前不久,笔者应邀前往日本东京,参加了联合国NGO组织东亚和平构筑的国际会议。参加这个会议的有俄罗斯、韩国、日本和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一批专家学者。记得在一个“PAT”晚会上,一位日本的大学生就提出了什么是和平的问题。 韩国的学者回答说:“和平就是两双手握在一起,和平就是北韩与南韩的统一。” 俄罗斯的学者坚持说:“和平就是没有战争、没有血腥、没有恐怖、没有暴力!” 台湾的学者这样说:“和平就是宽恕,就是谅解,就是和合!” 香港的学者如是说:“和平是一种美好的理念,又是一种美好的实践。” 其实,现代人对和平的定义,早已超越了历史上“没有战争就是和平”的狭义范围。和平包括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开发利用、核武器的消除、南北贫富差别的缩小、妇女儿童权益的保护等等广泛内容的范畴。和平已经递进为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平学,它是一门跨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应用学科,是用科学的方式来研究如何获得持久和平。和平研究的先驱者,荷兰人贝特·罗宁先生称和平学为“生存的科学”。 如果从通过和平要解决的对象来看,狭义的和平要处理的是表面上看得到的“直接暴力”,譬如因战争或冲突所带来的伤害或死亡,而广义的和平要解决的是间接的、杀人不见血的“结构性暴力”,即因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制所造成的压迫、剥削、歧视、偏见,以及随之而来的流亡、贫穷、饥饿、疏离等等。广义的和平是要以社会公平与正义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也就是在肯定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尊严的前提下,如何构建一个比较好的社会结构。 和平到底是什么?如何来解读和平的概念?它包括两个方面:积极而言,是指自愿合作的个人、团体乃至国家为实现美好的社会目标,如一国为了追求建设与发展需要谋求实现国际、国内安宁的和平环境;消极而论,是指避免直接地施以精神及伦理的暴力。 从和平研究的角度,又把和平分为“内部和平”和“外部和平”,包括个人、家庭、社区、国家以及国际体系五个层面。在世界和平运动史上,早期比较重视国家之间的和平,然后逐渐地向国际体系,以及社区和平层面扩展,现在则包括家庭和谐以及个人的心灵平和。因此,和平的生活不仅要构筑在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没有对抗,同时也包括在社区和家庭中没有暴力。因此,和平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家庭则是和平的细胞。 曾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埃及前总统萨达特有句名言:“和平属于我们大家。……和平生活中的一口粗茶淡饭,胜于敌对中的满屋佳肴珍馐。” 和平在哪里?和平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既然和平属于大家,大家都应该做和平的传播者和推动力,不管是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还是男人和女人。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认真想一想自己与和平的责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家庭和平、为社区和平乃至世界和平,应该做点什么样的贡献。 愿我们在和平的阳光下充分地享受和平,也让我们在对和平的祈盼与思考中感受和平的责任,共同为和平的伟大事业出一份力。 本文作者系南京国际和平研究所所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研究员 原文发表于2004年第6期《金陵瞭望》 | ||
(来源:南京国际和平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