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周庆安:美国版南京大屠杀的振奋和启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3日10:09

  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的副总、著名制片人泰德·莱恩塞斯决定投拍“南京大屠杀”,是在明年南京大屠杀70周年前夕极具杀伤力的一个消息。(11月29日《环球时报》)说实话,不知道这部基于义愤的电影会拍成什么样子。

  但经过现代影视艺术的再加工,再借助美国发达的电影市场投资的力量,往往会在国际舞台上产生巨大的传播效果。

  另一方面却不值得我们轻松。在南京大屠杀70周年前夕,美国人所拍摄的“南京大屠杀”自然会以西方人的视野来看待和解释此次惨案。

  不少媒体甚至以中国版《辛德勒名单》来为其冠名,这本身就说明了以中国视野阐释历史的方式,在国际语境中极其匮乏。极端一些来看,假如没有已经故去的张纯如和她的作品,也许国际社会就会少一部这样的《南京大屠杀》,这让人感到些许悲哀。

  在世界当代电影史中,西方主流话语体系创造的反映欧洲战场、太平洋战场的鸿篇巨制不在少数,体现战争宏大场面的有《虎、虎、虎》、《最长的一天》等,折射战争残酷性的有《辛德勒名单》这样的电影。但是反映中国战场的作品相对来说就少得可怜。对比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巨大牺牲,这种不平衡不能仅仅归结为文化的差异,更不完全是西方历史观的体系,这还与国人缺少向世界说明“南京大屠杀”的努力有关。

  南京大屠杀的事实真相之所以到今天仍然被少数日本舆论否认,其中我国忽视开发海外认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历史永远以沉默展示它的真实,但是历史的辨伪,却常常需要人们放大自己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当事双方的争论常常都被认作各有其利益诉求。我们不乏国内制作的《南京大屠杀》影片,但自己认定是一回事,为了让整个世界都重新认识和重视那段中国人饱受的屠戮历史,独立的第三方的声音,则变得更加关键。在这方面,文字上有《拉贝日记》,但影像作品却比较少。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上,奥斯维辛集中营和南京大屠杀同为惨绝人寰的案例。但其国际认知程度却大不相同。当然这里有德日两国历史态度的区别。但是也可以看到,在国际上反映奥斯维辛惨状的文字和影像资料,远远多于反映南京大屠杀的。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奥斯维辛是一个被认知的南京,而南京则是一个仍在沉默的奥斯维辛。我们在南京大屠杀70周年到来之际,难道不应该为那30万亡灵作些什么吗?

  周庆安(清华大学学者)

(来源:新京报)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征集电话:(86)025-86612230 E-Mail:nj1213@vip.sina.com
联合制作:新浪网 龙虎网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