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没有人在虚构这场屠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9日01:16

  有些痛是永远不该忘却也无法忘却的,尤其当有人总是试图抹杀时。

  譬如,南京大屠杀。

  明明铁证如山了,可是60多年后的今天,日本右翼别有用心的“质疑”之声,屡屡不断。直到最近还有日本政客叫嚣要发表决议,否认“侵略”,甚至还有消息说正要建核燃料厂,暗地叫嚣挑战“无核三原则”……

  看来,即便是铁证,也仍有不断重温以驳斥谬论的必要。

  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记者走进南京,走进这座曾血火殷殷的当年国之大都,走进这座堪称日军侵华罪行最著名、最惨烈、最痛切的集中展示地……

  正午阳光下一阵阵发凉

  可曾有过,正午阳光下,身上一阵阵发凉?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祭奠广场,当年幸存者佘子清,72岁,枯瘦,一言不发,摘下帽子,径直将脑袋伸到记者眼前———

  头前方,足有半个巴掌大的一块地方,赫然凹陷!

  “那是当年,硬生生被日军枪托给砸的。”68年过去了,疤已脱,伤永在。“日本兵打进城时,我和邻居小孩逃到美国大使馆活了下来,回家路上看到街上到处是尸体,层层叠叠的,赶紧跑回家,母亲倒在血泊中……”

  今天的老人佘子清,义务在纪念馆讲解。馆内,铭刻遇难人数“300000”的纪念碑弹痕醒目,“哭墙”遇难者名单密密麻麻……目光所及都是痛,却似乎都不及佘子清的开场白让人艰于呼吸———

  长久而默默地,手举一深蓝证书,封面横排“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八字,竖行“证书”二字。全场静寂中,佘子清翻开证书,指着上方彩照说:“你们看看对不对,这张照片,就是我。1937年12月,所有南京人都在逃,我死里逃生。”

  话语平淡,记者心底却陡地一沉。“你们再看看这些脚印,多数都很小,因为大多是妇女儿童的。”指着身边那条“留下历史证人脚印”的铜版路,佘子清领着记者从一头历历数来:

  这是李秀英的,她被侵华日军捅过几十刀,和日本右翼打了4年官司,去年去世了;

  这是夏淑琴的,她全家9口人被日军杀了7口,今年76岁了;这是倪翠萍的,日本兵的子弹就从她左肩穿过,81岁了,也在纪念馆义务讲解;这是吴秀兰的,92岁了,左脚被日军砍掉,所以只有右脚脚印……

  快到路的另一头时,老人在一双脚印前停住不说话了,脱鞋,踩进,纹丝合缝。“你们看看对不对,这双脚印,就是我的。”

  ……

  没有人在虚构这场屠杀。

  “一幅今世地狱图”

  “据实证明;据史考证。”这是《辞海》对“证据”一词的解释。

  南京大屠杀的实证,无声的,有遍布城内外的累累尸骨,有声的,是佘子清等幸存者,却也随岁月流逝越来越少了;南京大屠杀的史证,则白纸黑字,写在当时几乎所有在场的外国人的报道、书信、提交日本使馆的抗议书,甚至侵华日军士兵的日记本上……

  然而,60多年来,别有用心者“质疑”之声从未断。

  择其要者,专家一一驳斥:“质疑”一,遇难人数没有30万。对此,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说:沦陷前南京城区内仅有25万人的说法,是在偷换概念,因为25万人所在的是安全区,而安全区仅占全市城区的八分之一。“30万遇难者这一数字,是战后远东军事法庭和南京国民政府国防部军事法庭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判决中明确认定的。此外,目击者证词、慈善组织掩埋的尸体数、战前战后的人口差,都是根据。”

  “质疑”二,屠杀对象是士兵而非平民。张连红说:“实际上,在沦陷前,一些中国守城部队已放下武器,躲在难民区,但还是惨遭屠杀。这些人最多只能算是俘虏了。”至于平民,多少证人证词证据,根本无可否认。

  “质疑”三,东京审判不公正。“东京审判从1946年5月开庭到1948年11月宣判,2年间中外10名证人出庭,都是讲述亲身经历,证词具体确凿,也经受了辩方律师的质证。”张连红说。

  “质疑”四,揭露日军罪行的外籍人士亲中仇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研究会副会长经盛鸿教授举例:所有的外籍记者都报道惨状,“记者离开南京之际,最后见到的场面是一群三百名中国人在临江的城墙前井然有序地遭处决,那儿的尸体已有膝盖高……”包括《东京日日新闻》特派记者铃木二郎也写道:“活像一幅今世的地狱图。”

  还有,选择性公开几张日军与中国人和睦相处的照片来否认南京大屠杀;还有,荒唐至极地以中国古代40万赵国士兵被杀来说明中国人才有屠杀习惯;还有,否认日军在南京这个搜罗慰安妇数量最多城市所设的40家慰安所,甚至称慰安妇应当感到自豪……

  难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会怒斥:“胡说八道!”

  没有人在虚构这场屠杀。

  还需要再举证吗

  本报记者3年前采访过的幸存者李秀英,已于去年12月4日病逝,享年86岁。

  “我们都尊称她老大姐,她已经去了,但还有我们。”佘子清说。

  然而,岁月流逝。早在2002年,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就曾统计:当年数十万人口的南京,全城至今仅存的几百名幸存者中,年纪最大的95岁,最小也已65岁了……

  90岁老报人冯英子,记得当年被日寇拉夫险些不能生还、两位亲人惨遭日寇轮奸的苦难,也特别深刻地记着这么一幕:1937年12月1日在苏州铁路线上,见两日本兵匍匐着,把枪口对着路人,比赛射击!

  说到悲愤处,老人眼圈泛红,浑身抽搐,“这都是我亲身经历,那些质疑者,还要怎样的举证?”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长朱成山,拿出一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集》,翻开,是642份幸存者的证言———

  汤正有,男,82岁,家住南京市江苏路,“日本兵的哨声响了,机枪开始吼叫,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悲惨地倒在血泊中,我却因被跌倒的人群绊倒在地,幸而没被机枪打中。日本兵走后,我全身都被死难同胞的鲜血染红了,我壮着胆子,从死难同胞的尸体中爬出来。”

  沙官朝,男,77岁,家住南京市通济门东关闸,“四五个日本兵,看我们都很年轻力壮,就动手刺杀,和我同行的六个人,一下就被其中的三个日本兵用刺刀刺死了。我吓得要命,拔腿就跑,当即被两个日本兵捉住了,有个日本兵用刺刀对着我肚子就是一刀,因我衣服穿得多,我又一让,刀刺偏了。紧接着,日本兵又刺了我腰部一刀;还有站在我背后的那个日本兵,又从我背后刺了一刀。”

  高瑞玉,男,80岁,家住南京市白下区龙王庙后,“我是埋尸班的班长。埋尸的坟很大,一个坟就有千把人,上面覆盖芦席和泥土,我这个班经手埋的有几千人。当时埋的尸首,有全尸的,也有没头没腿的,我们就用钩子拉,扔在坑里。”

  ……

  没有人在虚构这场屠杀。

  防空警报,60年的上下班铃声

  历史,还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座物证。

  南京城郊,栖霞山麓,当年皖籍实业家陈范有创建的江南水泥厂,在那段悲惨岁月里成了临时避难所,半年保护数万同胞。

  走进破旧厂门,正遇82岁的吕长财久久伫立,凝望门边一座两层炮台。

  家住附近光明村的老人告诉记者,日本鬼子侵占南京期间,他14岁,家里7兄妹,全家和许多父老乡亲一起来这避难。“只要日军一现身,就有人在炮台升起德国国旗,日军见了掉头跑开,不敢加害。”

  记者逗留半天,4次听到防空警报,这是60多年来水泥厂一直沿用的上下班铃声。

  陈克澄(江南水泥厂创始人陈范有之子):1937年12月,工厂储存的1400吨生产用煤和木材,全用来给难民烧水,厂方还出资购粮煮粥施舍,搭棚供难民住宿,建临时诊所免费施诊。前后共帮助难民3万多人,直到1938年5月才逐渐离去。

  徐尔欣(江南水泥厂护厂功臣徐莘农之女):父亲是留守负责人,安排难民生活,最多时一天要用3000斤大米。母亲带我逃难到皖南,印象中从没收到父亲来信,去年我却从一收藏者那里知道,父亲当年写了20多封信,将厂里情况详细告诉在上海逃命的经理。

  叶德兴(南京市第二人民医院退休干部):我收藏有江南水泥厂在1937年到1945年期间的资料,2000多份,7个纸箱,200多斤。它们是最有力的证据,证明着那时日军的罪行。

  历史的证人,还有两位外国人。

  1937年10月,当时亚洲排名第一的江南水泥厂刚建成,风云突变。

  鉴于德日同为轴心国成员,丹麦为中立国,江南水泥厂董事会决定,聘请德国矿业工程师京特为厂长。正是这一决定,日后拯救了数万中国同胞。

  年底,京特和丹麦施密斯公司代表辛波到达江南水泥厂,将多面德国国旗和丹麦国旗插在厂前厂后,及难民居所附近,向日军明确表示这是“属于他们的地方”。一次,日军在附近镇上烧杀抢掠,京特得知后与留守人员徐莘农等,冒着生命危险,扛着德国国旗前往交涉,终使日军撤离。

  值得一提的是,京特和辛波还想方设法将日军的暴行公诸于世。

  当时附近栖霞寺的长老写了一封信,痛斥日军暴行,京特将其翻译成德文,送到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德国西门子公司经理拉贝手中,写入《拉贝日记》。辛波也拍摄了大量记录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照片,寄给英美媒体,揭露侵华真相。

  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张生说:“有关专家考证了江南水泥厂难民营的历史事实,这再一次说明,南京大屠杀是一场不局限于城区的浩劫,历史不断在举证……”

  没有人在虚构这场屠杀。

  记者感言 无法闭眼

  当佘子清将伤痕直冲向我、相距不足30厘米时,我倒吸一口气,欲后退,才发觉身边人眼中,都隐约有泪。

  从前,面对镜头上种种血肉模糊,我往往是闭上眼,不忍睹。但这次在南京,当那些惨痛直击心底,痛到极处,我却无法闭眼。

  就像万人坑入口那千百条留言上匆匆一瞥所见:“我活着就永远不会忘记。”

  永不能忘,为了昭示,为了浩劫惨剧不再!

  季湍巍

(来源:解放日报)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征集电话:(86)025-86612230 E-Mail:nj1213@vip.sina.com
联合制作:新浪网 龙虎网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