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首页 > 史料征集 > 幸存者 > 正文页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痛说往事(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2日16:10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痛说往事(组图)
常志强讲到母亲的惨死难忍心痛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痛说往事(组图)
幸存者在观看《南京》。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痛说往事(组图)
幸存者接受慰问品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痛说往事(组图)
在新建好的和平广场上观看电影《南京》。

  [扬子晚报网消息] “我不愿意讲那些事,想起来就心痛、难过。”这是以常志强为代表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心声。纪录片《南京》在南京放映半月有余,受关注度越来越高。昨日上午,南京和平影城举行了一场《南京》的公益放映活动,三位在影片中讲述历史的大屠杀幸存者来到现场。70年前的那场暴行再次呈现在人们眼前,常志强、骆中详、倪翠萍3位老人和观众们的眼睛湿润了。影片的国内发行方昨日也特地来宁,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赠送影片拷贝。

  常志强:“最不愿讲那些事”

  影片中,常志强老人的讲述打动了所有的观众,当年年仅9岁的他亲眼目睹了母亲和姐姐、弟弟们倒在日本人的刺刀下,满身是血的母亲还挣扎着扯开衣服,给哭泣的小弟弟喂奶。至今,从死尸堆里爬出来的常志强想到这些都不寒而栗。从心理上,他最不愿意讲述的就是这段历史,“想到我妈妈那样子惨,我心里就难过,不愿意去想,做梦也被吓醒,我快80岁了,想到那些事心就痛”。1985年,南京建成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他想去,但又放弃了。“我没有办法,一到那我就想起了遍地的尸体,满眼的血腥,实在不想去回忆。”

  直到1997年,老人家买了彩电,一次在新闻上看到日本右翼否认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行,老人愤怒了,一夜未睡,第二天就把写好的材料送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他们不是不承认吗?我活着,这就是见证!”

  老人们看完纪录片《南京》,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个愿望:“就像拍这片子的外国人说的,我们这些人每一个人都能拍一部电影,说不完的苦。我们也希望以后能有一部更具细节的电影,让所有中国人、日本人都知道我们的经历。”

  骆中详:“侵华日军太残暴了”

  骆中详今年已经是87岁高龄了,看完《南京》的他,不能自已:“侵华日军太残暴了!太野蛮了!他们用机关枪扫,用步枪打,还用刺刀捅,见了人就杀!”老人叙述,当时他只有16岁,身为广东人的他是因为参加淞沪公建而被派遣到南京的。他是在机枪扫射中侥幸逃脱的幸存者之一。“我们几千个人都被捆起来,那时我站在第十排,日本人就拿着刺刀按着顺序一个个杀,到了下午四五点的时候,,就开始进行机枪扫射,我们几个人就跳到河里,逃到了难民区。”据骆老介绍,即使是在安全区里,人们仍然不安全,“他们随时就会进来把人拖出去杀!”这种不分昼夜地杀戮持续了将近3个月。

  倪翠萍:“日本人怎么可以不承认!”

  “《南京》拍得好啊,日本鬼子就是这样,可以说实际情况比电影里拍的更加惨!”作为采访中的唯一一名女性,倪翠萍老人向我们叙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当时进来了5个日本兵,开始对我婶婶轮奸,我婶婶当时已经怀孕7个多月了,当晚她就因为流血过多死了。”说完,老人一阵沉默。她的话语不多,但从她愤怒的眼神中,我们能知道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给她带来的无限伤痛。老人解开扣子,记者看到了她左肩因子弹而留下的疤痕,“日本人怎么可以不承认!”老人愤怒了。

  老导演罗冠群:“《南京》的国际影响更大”

  19年前,由陈道明、沈丹萍主演的第一部反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电影《屠城血证》诞生在南京。执导这部电影的,是南京电影制片厂老导演罗冠群,昨天,他也来到和平影城看《南京》,在他看来,“《南京》虽然是纪录片的形式,感情色彩不浓厚,但是,这种平静叙述的力量更大,带给观众的冲击依然很强。借助美方的力量,《南京》的国际影响会更大”。关于《屠城血证》,罗冠群的记忆依然非常清晰。他说:“最让人高兴的就是这部电影被翻译成日文,在日本放映过。现在,我希望《南京》也能在日本公映!”实习生 林晓鸥 本报记者 马 彧 尤晓源 摄

  江东门纪念馆扩建工地 昨晚露天放《南京》

  “今天晚上馆长请我们看《南京》!”昨天下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遇难同胞纪念馆新馆扩建工地上的安徽民工张家伟得到了一个让他兴奋的消息。19岁的小张是安徽泗县人,来南京打工一年多,很少能有空看电影。

  电影放映时间定在晚上8点。7点不到,南京和平影城的放映人员就赶到了在建中的纪念馆“和平集会广场”做放映准备,而张家伟甚至来得比他们还早。坐在“和平船”的台阶上,看着忙着搭台子的工作人员,张家伟若有所思地告诉记者,自己很多工友虽然知道自己正在建设的纪念馆跟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有关,但很少有人知道馆址就是“万人坑”。“我喊了很多工友,跟他们说这片子一定要看。”

  可天公有些不作美,等放映的准备工作做好,天空开始电闪雷鸣。7点半左右,雨点开始飘落下来。“没问题,可以放!”工作人员给放映机披上“雨披”,电影冒雨提前开演。黑白色的战争画面一下子让乱哄哄的场面静下来。

  随着电影画面上震撼镜头越来越多,周围社区的很多居民也打着伞,抱着小孩赶过来,和平集会广场很快聚集了800多人,可秩序始终井然。记者注意到,从银幕前走过的人都自觉地弯腰快步经过。

  张家伟可能还没想到,他和工友们还享受了一次“首映”待遇。纪念馆朱成山馆长告诉记者,纪念馆刚刚获赠了《南京》的拷贝,第一场就拍板放给建筑者看。27日还将邀请研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的专家集体观看这个片子。张家伟们还无意中成了气势磅礴的“和平集会广场”的第一批使用者。朱成山介绍说,放映《南京》的和平集会广场呈尖头船状,是整个纪念馆新馆创意的“和平之船”的船头部分,大约可以容纳万余人。“今天可算是这个和平船头的第一次活动了!” 本报记者 裴睿 李军 文/摄

  朱成山:《南京》要在新馆循环放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昨日从发行方手中接过了纪录片《南京》的拷贝,他告诉记者,纪念馆新馆12月13日开放,届时将把《南京》做重点循环放映。

  在《南京》拍摄过程中,朱馆长给摄制组提供了很多帮助,对《南京》用演员饰演拉贝、魏特琳等见证人的做法,一开始朱馆长很担忧,“很少有人这么拍过,我曾担心这样拍效果不好,现在看来,这种方法很成功,演员们都没有在‘演’,他们讲述的内容每字每句都来自拉贝和魏特琳等人的日记原文,相当严谨。”影片发行方之一、中央新闻制片厂副厂长马维民表示,《南京》虽然并没有提供更多的资料,“但影片胜在客观平实,让观众在看的过程中感悟。我们有的纪录片基本上都用文字解说,比较死板。影片中那些日本老兵的资料也是我们提供的,用的虽然不是很多,但冲击力非常大”。 林晓鸥马 彧

(来源:扬子晚报)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征集电话:(86)025-86612230 E-Mail:nj1213@vip.sina.com
联合制作:新浪网 龙虎网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