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世界各国友人均有南京大屠杀的纪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3日09:31

  70年前,来自美国的她在金陵女子大学保护了一万多名妇女和儿童;

  张玉英老人说,她12岁那年,爸爸被日本鬼子射杀,孤苦无依的她被华小姐收留,甚至还送她去上学。几十年了,张玉英一直托人在美国寻找华小姐的下落。

  丁荣声说,她和亲戚中的12位姑娘一起逃到金陵女大,是华小姐救了她们;赵政莲说,就是因为有了华小姐的保护,所以她才没有受到鬼子的伤害……

  她们无疑都见证了魏特琳在南京立下的巨大功勋,人们对她的怀念一刻都没有停止过。

  为了纪念魏特琳,1999年,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提出了在校园内建立魏特琳的塑像,这个提议最终在2001年得到批准,2002年12月12日,在如今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前方,绿茵当中,一位戴着眼镜的女子面容安详,微笑注视着来往的人们。

  魏特琳终于回到了她奉献近半生的地方。

  2000年的春天,张连红应邀前往美国旧金山参加第六届中日关系国际学术讨论会,他在会上演讲了关于魏特琳的研究成果,也就是在这场会议上,张连红和张纯如结识。

  当时张纯如因为著写《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在美国华人圈十分有名气,张连红真诚邀请张纯如为《魏特琳传》作序,张纯如欣然应允。这篇序言,字里行间充满着张纯如对魏特琳的敬意。

  然而命运仿佛有了轮回,这位与魏特琳同乡,又与魏特琳毕业于同一所大学的年轻女子,在为书作序三年之后,遭遇到了和魏特琳相仿的结局,令人扼腕。

  快报记者 解璐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他们一起见证

  在清理安全区的过程中,我们在一些池塘里发现了许多被枪杀的平民的尸体(其中有一个池塘里就有30具尸体),大部分被反绑着双手,其中有些人(在礼和洋行附近)的脖子上还挂着石块。

  同时我向日本人指出,下关那儿有54名发电厂工人曾经被安置在和记洋行。我们现在确认,他们当中有43人在三四天前被捆绑着带到了江边,用机关枪枪毙了,据说是因为他们曾经是中国国营企业的员工(其实发电厂是一家地地道道的私营企业)。将这次处决的消息传递过来的是一个同时将被处决的工人,处决时前面有两个人挡住了他,因此他在没有受伤的情况下跳到江里,才幸免于难。

  ———《拉贝日记》

  1937年12月18日,血和掠夺的记录充满了张张日记,整批整批的人被杀戮,成千上万的妇女被强奸。这里几乎没有任何力量去阻止这些野兽们的残忍、淫欲和野蛮行为……

  昨夜金陵大学一位中国员工的住所被捣毁,他的亲属、两个妇女被强奸。在一所难民营里,两个大约16岁的女孩被轮奸致死。上午我花了一个半小时为一个8岁男孩做了缝补手术,他有五处刺刀伤,胃被刺穿,一部分大网膜流出了肚子外。

  今天我处理了一个有三处子弹孔的男人。他与其余80人是从安全区的两幢房子内被带出来,在西藏路西边的山坡上被残杀的。80人中只有少数几个是退伍军人,其他都是平民百姓。他是惟一的幸存者。

  1938年1月3日……今天发生了三件相当可怕的事情。一个17岁的男孩讲了这样一件事。在14日大约有1万名年龄在15至30岁的中国人,被带到靠近渡轮码头的长江边,在那里日本人用野战炮、手榴弹和机关枪向他们开火,大部分尸体被抛进了江里,有一些被堆起来焚烧,而有三个人侥幸地逃脱了。

  ———金陵大学医院外科主任、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

  城里差不多每一栋房屋都被抢劫一空,小至11岁的女孩和老到53岁的妇女横遭奸污。无辜平民被肆无忌惮地枪杀或刺死。

  ———美国传教士贝德士

  日军占领南京后,就有组织地进行屠杀。南京市内到处是中国人的尸体。日本兵把抓到的中国人用机枪、步枪打死,用刺刀刺死。

  ———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主席梅奇牧师

  乱世铁骨诤,国学大师死也不见侵略者

  ——王伯沆宁可饿死也不向鬼子汉奸妥协

  沿着中华门城墙往东行走一公里,便可到边营,这是一条旧城南的深巷,青石老屋,依稀保持着老城南的风貌。在这深巷的尽头有一栋古老整洁的三进深宅,卓然脱俗,朱门上方有一块深色木扁,其上书写着“王伯沆周法高纪念馆”。 金陵古城战火纷飞,国学大师王伯沆绝不因生计向侵略者妥协,就算是死也不和侵略者见面。庭院深深,这座旧宅就是王伯沆生活和曾经安葬过的地方。

  无畏冷对侵略者

  走进纪念馆,一条幽静的小路纵贯三进院落,庭院中,芭蕉翠竹相映成趣。

  因为王伯沆的爱女王绵女士尚在台湾,而纪念馆的守馆者、年逾古稀的老先生金瑚是王伯沆的姐姐的孙子,他打小就在王伯沆先生跟前长大。

  坐在纪念馆的客厅当中,隔了门外的喧嚣,金瑚老人向记者讲述起他的舅爷爷王伯沆先生的往事。“1937年12月,那年南京出奇的冷。”

  那天,日军的飞机在南京上空呼啸盘旋,中华门城楼上,日军架起90多门高射炮,日夜不断轰炸城内。

  中华门四周弥漫着硝烟,面对炮弹的强大威胁,人们纷涌至防空洞中。此时王伯沆所任教的中央大学已经西迁,王伯沆因为中风未能随之而去,耳边的炮弹声越来越近,王伯沆深感“救国无门,遁世无所”,决意“杜门谢客,自期一死”。

  情急之下,王老的几个学生欲用担架将王伯沆抬到防空洞,王伯沆严词拒绝:“动物植物都有一死,人对死亡也不要害怕,不要看得太重。”见丈夫如此坚决,王夫人便也唤回了女儿,陪在丈夫身边。

  南京沦陷前,国民政府强令中华门附近的居民搬往难民区。可是躲在难民区也并不能完全躲避得了日军的烧杀抢掠。

  但在那时,年过花甲的王伯沆已经完全做好了被杀的准备,他准备从容赴死,决不在日本人面前畏缩。

  日本兵来到王伯沆家中,一把抓起病榻上的王伯沆,可是王伯沆的脸上毫无惧怕的神色,见王伯沆无畏冷对的神情,日本兵大为光火,他一把拔出腰间的刺刀。

  王夫人见状,忽然张开双臂挡在丈夫前面,冲日本兵高喊:“他是老病之人,你要杀先杀我吧。”两位英勇无畏的老人让日本兵大感意外,他们的气势足以震慑住日本兵,日本兵只好收起了刀,悻悻而去。

  严词拒绝卖国贼

  王伯沆为人十分慷慨,常常接济朋友或者借钱给人,因此家中并没有什么积蓄。南京沦陷后,王伯沆失去了经济来源,上有八旬老母,全家的生计更加艰难,以至于不得不靠出让藏书来维持生活。这些藏书中不少是孤本,都是王伯沆的至爱,每出让一册,对于王伯沆来说如同刀割一般痛苦。

  一天南京城内的一名书商闻讯后,便亲自到王伯沆家中,对藏书进行估价,并表示有人愿出高价收买。迫于生计,王伯沆表示同意让售自己的藏书。待书商走后,他突然想到,在这乱世当中,谁会有这么多钱买本书呢?

  王伯沆警惕起来,便四处托人打听,终于打听到这名书商是为大汉奸陈群充当说客来的,陈群是在盘算得到王伯沆的藏书后,用来装点书库的门面!

  闻知此事后,王伯沆立即通知书商,表示拒绝向其出售藏书。并坚决表示:“我宁可饿死,你出再大的价钱也不把自己的书卖给汉奸走狗!”

  后来汪伪政府的立法院长陈公博知道这件事后,派人送来五百元伪币,被王伯沆严词拒绝,后来陈公博又亲自驱车前往拜访,王伯沆拒不接见。

  王伯沆先生在学界的名望甚高,这让当时的汪伪政府十分垂涎,意欲邀请王伯沆担任要职,以装点门面。但是几次高薪邀请,都被王伯沆拒绝了。

  王伯沆对家人说:“人是要生活的,但是要问问自己怎样活下去才有意义?丢了这个就是忘本,就是忘了我列祖列宗,成为民族罪人。他们是汉奸,民族的败类,我能接受他们的待遇么?投靠日本帝国主义,同他们同流合污,出卖灵魂,为虎作伥,那不是等于拿屠刀杀害中国人么?我死后也不要接受分文救济,否则,不是王氏的子孙!”

  汪伪政府官员知道无法劝说王伯沆,便转而劝说王夫人。一天,伪政府的一位立法委员来到王伯沆家,对王夫人说不用王伯沆出面,每月只要凭王伯沆的印章便可领薪水。王夫人十分从容,她微笑着问道:“要用一个人的名,用他的印章,却不让他知道,这样做合不合法我不知道,您是立法委员,自然清楚……”这位立法委员立刻被驳得面红耳赤,连声告退:“真不愧是王夫人。”

  死后不见侵略者

  1938年伪政府下令南京市民重新办理市民证,王伯沆不愿见到街上的日本兵,拒绝到照相馆拍摄证件照,家人只好请照相师到家里拍摄。

  如今因为王绵女士不在南京生活,她便把父亲的字画托人妥善保管。而“王伯沆周法高纪念馆”中,这张王伯沆先生的大幅照片始终留存着,以供后人观瞻。

  据说,这张照片就是当年的证件照,照片上,王伯沆手握竹杖,临松树而坐,目光炯炯有神,神情威严。

  1944年,王伯沆老人病重。当时日军把手城门,过往行人必须脱帽行礼,如果棺材出入,也有可能被要求开棺检查。王伯沆不堪受此屈辱,更不想死后还要再碰到日本兵,他便在弥留之时嘱咐儿女:“身后千万不要发丧,悄悄埋葬在后院。”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在1946年冬天,王伯沆先生的家中举行了一个隆重的追悼仪式,吊唁已经辞世的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王伯沆先生。“如果舅爷爷能够看到日本天皇无条件投降那天的情景,他该有多么高兴啊。”金瑚抚摸者王伯沆先生的照片,长叹一声。

  客厅中,柳诒徵题写的墓碑“耆儒王冬饮先生之墓”矗立在醒目的位置。

  后人重印旧书稿

  在纪念馆的展柜中,还存放着1985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王伯沆红楼梦批语汇录》上下两册,据了解,王伯沆先生终生嗜爱研读《红楼梦》,反复阅读自己收藏的王雪香评本百二十回《红楼梦》,并先后用朱、蓝、紫、黑、黄、绿六色笔进行评点。另外在一个大书柜中还珍藏着他的八千多册藏书。

  王伯沆之女王绵女士尽管如今已经年迈,但是她仍然坚持每年回一次南京,整理父亲的藏书。她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把父亲的藏书全部重印出来。“明年5月份,我那80岁的小姨就又会回来了。”金瑚微微笑着,“她只要见到舅爷的藏书,心情都会大好,仿佛又见到了她的父亲。”

  快报记者解璐

(来源:现代快报)
 【评论】【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料征集电话:(86)025-86612230 E-Mail:nj1213@vip.sina.com
联合制作:新浪网 龙虎网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